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

擇地造葬之忌諱 - 青烏七不葬

《青烏經》中有七種山形是不可葬的,其中有云:
「童斷與石。過獨逼側,能生新凶。能消己福。」

  這七種山形及地質,筆者繼大師解釋如下:



 (一)童山──童者,如孩童,比喻山脈地方,雖有形勢,又沒有石塊,但表面全是乾泥,泥土混合了少許沙質,有些出現如朱砂般的紅色土,寸草不生,筆者曾於一九八九年十月與一班師兄弟,隨恩師 呂克朋先生前往江西三僚村考察風水時,途經贛州市近廣東省邊界處,曾見過此等朱砂赤紫紅色而寸草不生的山脈,這有質量而沒有吉祥地氣。

  第二種之童山,在中國西北部之黃土高原,寧夏回族自治區,黃土土塊綿綿不絕,亦是草木不生,出人較凶蠻。

  第三種之童山,可以說是沙漠,亦寸草不生,沙丘隨風而轉換,沒有水源,可謂童山之極也。




  (二)斷山──斷山者,山脈相連處,中間突然斷掉,脈氣斷失,有山脈因長期受雨水侵蝕,地脈無氣,水泥流失,就會自然下塌,或遭遇地震,山脈崩陷,或被洪水沖毀,這都是天然所造成。

  又有遭人為所破壞,如開闢公路、開礦、開山、建水庫等,若見龍脈來氣已遭破壞,縱使龍脈止處有穴可結,亦不可擇地造葬,若勉強下穴,當地運行至龍身脈氣斷掉處時,便會損丁,嚴重者會有絕嗣之虞。




  (三)石山──一座大山,若橫放在大地上,稱之為大幛,山脊之頂端是分水嶺,當下雨時,雨水流向凹的一邊,故凹位那處樹木茂盛,故屬於山之面,突的一方,多缺乏雨水,受風吹雨打,以致石塊顯露,這是山脈的背,故石山多出現於風所行經的地方。若有山脈,滿山是石塊,縱使有結穴,仍不可取用,葬下蔭生惡人,是謂「石山之不可葬」。

  有一種石山,全山是一巨大石塊,出現在整個垣局的出水口處,是為「水口砂」,小的名「羅星」,大的稱「北辰」。如廣東封開的大班石,香港屯門三聖墟公園內被炸毀的大石塊。

  有些結穴的地脈,本身沒有石塊出現,但他左右護衛的山脈,脈上有峰,峰頂出現突出的石塊,或像石筍,或矗立向天,或石塊向穴外方射出,只要石塊不衝射穴塲則吉,此種石塊,稱為「曜星」,助穴發官貴。




  (四)過山──過山者,是經過的山脈,比喻龍氣由地脈經過,雖是行龍處,但地氣未止,若造葬不恰當,會折丁傷人,尤其是山脈由高而落下,陡斜的形勢,是地氣往下方沖去之處,陡斜令地氣急促而帶煞,故在「過山」處不可造葬,筆者繼大師曾在梅縣大埔壩及元朗洲頭,曾見有墳穴葬在其中,其後代喪丁。




  (五)獨山──獨山者,即孤獨之山,為獨山龍脈,其特徵是:
  脈無肢腳──龍脈之左右方,雖有護從山脈守護,但其主脈本身沒有手腳向左右伸出,如蚯蚓般,本身為孤獨龍。

  無近護纏──龍脈在行進中,左右近方,沒有山脈守護,只有遠方有山群出現,這亦是孤獨龍脈。

  全無護纏及肢爪──若龍脈沒有肢爪,又沒有左右山脈守護,這種山脈形勢,不能稱為龍脈,很難有結作,除非在脈之盡頭處是山丘,且落脈兩邊開出龍虎內砂,前收高山逆水,此為之孤獨龍頭,只可用作神廟,若結陰宅,當出僧人或修行人。




  (六)偪山──偪山者,非單指行進間的龍脈而言,真龍在行進間,左右有山脈一同前行,三條山脈之間是凹坑界水,中間龍脈低小,左右護脈高大,而且高逼,壓迫夾著主脈,這表示著「奴欺主」的格局。

  有一些特別的穴地,面前有山逼近,且有欺壓感,是為山逼不可葬,但用特別的立向方法,可以補救一二,但若左右山又逼近,則主後代窮困,不宜造葬。

又有一種穴,其位置極低,近前案山逼近,下有界水橫過,名「下陰穴」,筆者繼大師的師兄曾在九龍坑山下,修造一「仙人蹻腳穴」,穴結會陰,造後後人連升三個職級。

  有一種穴或陽居,建于深坑之內側,前面逼,穴前沒有平托化解前山逼壓之煞,故下雨時,受水氣所浸淫,甚至被水所沖倒,是為「犯界水」之煞。

  所以有葬逼山者,全憑眼力,及有上乘的立向功夫,始能發富貴。

  有些陰宅或陽宅,前方中間及左方或右方,一半被高聳的建築物所阻隔及欺壓,左一半見天空,右一半欺壓,是謂「陰陽交雜」,煞氣射穴,宜避之則吉。若是陽居村屋,可在最逼處或開陽處開門,先從巒頭上分出陰陽,再配合向度,兩者相合,始能圓滿。




  (七)側山──側山者,不同於逼山,「側」是山不端正,有朝他方之情,形有傾倒之勢,山不端正,出人自然不正,物以纇聚,人山同理。然而,側山可以為逼山,亦可作靠山、朝山或來龍之山等,但不可作案山,因案山要橫平關欄,不可窄而側,否則出人思想鬼祟。側山若為穴之靠山,因山之不正,墳穴容易靠空,影響壽元,故說側山不可葬。





  以上《青烏經》之七不葬,是風水中之定法,以此為學習基礎,熟悉後再將其變化,便是活法。


寫一偈曰:


青烏七不葬


定法為基礎


老練法成活


能慬自無妨



  文、 繼大師2006╱4╱1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